醫療資訊

為您資訊一切關於醫療的問題

「維特效應」自殺模仿就像情緒上的流感, 「巴巴吉諾效應」如何解決「維特效應」發生

「維特效應」自殺模仿就像情緒上的流感, 「巴巴吉諾效應」如何解決「維特效應」發生

來自:醫療資訊
發佈日期:clock.png

    近日發生自殺模仿(Copycat suicides)事件不少,自殺模仿亦稱為「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維特效應就像情緒上的「流感」,簡單來說,維特效應即是在媒體高度宣傳的自殺後模仿自殺,因此自殺現像具有模仿性和傳染性。各位應該要認真關注並對待這種傳染性的任何可能性導致自殺模仿。

 

     有研究顯示,媒體對自殺新聞大肆渲染實際上會引致大眾自殺企圖和想法增加。例如,200341日張國榮自殺事件發生後,媒體接二連三報導新聞,結果當月份香港共有131宗自殺身亡個案。除此之外,富士康連環自殺事件,自殺者年齡相仿,自殺方式一致,構成了一個不斷加速的「維特鏈」。

 

    人很多時候並不是有意識地理性思考和計劃自己的生活,他們還會依靠本能丶習慣丶傳統丶宗教和對前輩的模仿來行事。當他們面臨困境,而沒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做時,便會陷入極度不安和無助,此時,若身邊有類似處境的人選擇了自殺,他們很可能不想再多考慮,而選擇簡單的模仿。一個人選擇自殺,不僅是結束自己生命,也是為了展示給社會的一個姿態,對身邊的人喊話,並以最強烈的聲音發出最後一條信息。


    解決「維特效應」就是「巴巴吉諾效應」(Papageno effect),它的名字取自於莫扎特歌劇《魔笛》中的人物Papageno。巴巴吉諾認為自己永遠不會得到愛人的心,之後試圖自殺。他得到身邊的人說服與幫助後,並打消結束生命的念頭。


    Thomas Niederkrotenthaler奧地利工作組在2010年確認「巴巴吉諾效應」能夠解決「維特效應」發生。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媒體可以預防自殺行為,而媒體的角色可以推廣宣傳專業心理健康服務來減少「維特效應」的發生。與此同時,心理健康與自殺學研究所及Tallinn University社會保健教授Merike Sisask在其研究中指出,「不負責任的媒體報導」所造成的後果甚大。當媒體拒絕宣傳自殺事件或改變他們提供自殺事件的信息。


     社會媒體宣傳自殺事件容易引起大眾「負面情緒」,當我們受到這些負面影響感到無力與無助時,能做的是增強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識,找出可以調節自己情緒和心理減壓,提高心壓抗壓能力,例如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與家人朋友一起做運動,多參加戶外活動,並找適合的對象傾訴。



24小時求助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撒瑪利亞會熱線(多種語言):2896 0000

生命熱線:2382 0000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 2255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 7350

東華三院芷若圍熱線:18281

明愛向晴熱線:18288

 

 

SOURCEScientific American, Open Access Government


TEXT BY iM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