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資訊一切關於醫療的問題
慢性腎病是最常見的「無聲殺手」之一,因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發展到末期便需要洗腎或換腎。為推動「早預防、早篩查、早治療」,香港西醫工會於2022-2023展開「守腎行動」,為1,367名高危人士進行蛋白尿檢測,結果發現半數高危人士有蛋白尿,惟願意進一步化驗及治療的比例僅三成,工會呼籲公眾,年過40、三高、肥胖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需及早正視慢性腎病並定期檢測腎功能,以免墮入退休便需洗腎的危機!
3期患者10年內可惡化至洗腎
腎病科專科何仲平醫生指糖尿病和高血壓是末期腎病的常見成因。估計每10個港人就有多於1個患有慢性腎病,每年有約1,600個末期腎衰竭新症,累計約12,400個末期患者需要洗腎或換腎。此病早前並無病徵,往往確診時已屆中晚期,研究指慢性腎病患者由第3期發展至末期平均只需約10年,若50歲時確診3期的患者,或面臨退休需要洗腎的風險!
慢性腎病主要靠小便或血液測試發現,但只有3成港人有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KDIGO (The 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全球腎臟科醫學專家所組成的國際組織) 最新指引提及,全球只有6%一般人及10%高風險人士有關注自己的腎臟健康,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亦指9成慢性腎病患者並不自知。
4成年輕參加者有蛋白尿 高危因素越多慢性腎病風險越大
慢性腎病的預防及篩查關鍵在於基層醫療,香港西醫工會在2022年8月開始,展開為期一年的「守腎行動」,由前線醫生根據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肥胖(BMI大於23)、40歲以上、或有慢性腎病家族史等高風險因素,進行腎病篩查。計劃目的是助上述高危人士及早確診儘快治療,達到延緩惡化、預防嚴重併發症、及減低死亡率。
香港西醫工會義務司庫陸偉亮醫生發布篩查結果,發現一半參加者的蛋白尿測試結果呈陽性,依年齡分布,50歲以下的陽性比例亦達41.38%,50-59歲為50.69%,反映不少在職人士已有慢性腎病風險。參加者本身的風險因素越多,出現蛋白尿的比例就越高,有2個及3個風險因素,呈陽性的比例較只有1個風險因素分別高出約3成6及8成;而有齊全部風險因素,蛋白尿呈陽性的機率更達到百分百!
僅3成患者願意接受治療 望政府推動腎病篩查
單次驗出蛋白尿也不一定代表患上慢性腎病,如果三個月內重複3次測試結果呈陽性,就代表腎臟有問題,需要做進一步檢查作診斷。但是次計劃驗出蛋白尿的參加者,只有36.5%接受進一步腎功能化驗,30.95%願意接受治療。反映高危人士對慢性腎病認知不足,容易忽略近在咫尺的洗腎換腎危機。
若確診慢性腎病,醫生就會因應病情制定治療計劃,包括藥物治療及改善生活習慣。慢性腎病的一線治療藥物包括SGLT-2抑制劑、ARB、ACEI、他汀類藥物等,部份藥物同時具備控制三高及保護腎臟的作用;患者在生活習慣上要注意健康飲食、戒煙及體重管理;亦需定期覆診及檢測腎功能。
香港西醫工會提出前線醫生在普及腎病篩查中擔當重要角色,惟臨床上卻面對不少挑戰,包括公眾認知低而藉口多,即使有病徵亦拒絕跟進,部份醫療機構的檢查配套設施不足,工會促請政府在基層醫療的配備及公眾教育上投放更多資源,以共同達到「早預防、早篩查、早治療」,為全民腎臟健康把關。
立法會議員強調普及腎病篩查重要性 及早找出隱形患者
立法會議員陳穎欣小姐於會上表示,早前曾舉辦糖尿腎社區篩查,認為普及腎病篩查十分重要。隨著人口老化,香港慢性疾病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應在社區加強篩查工作,及早找出高風險隱形患者,令非糖尿病患者亦有機會受惠於減慢腎功能惡化的治療,以改善基層醫療服務。
(左起)香港西醫工會會董佘兆蔭醫生、立法會議員陳穎欣議員、腎病科專科何仲平醫生、香港西醫工會義務司庫陸偉亮醫生、香港西醫工會會董雷浩然醫生、香港西醫工會會董陳柏堅醫生
腎病科專科何仲平醫生指慢性腎病3期患者可以10年內惡化至末期,及早發現對治療慢性腎病至關重要
香港西醫工會義務司庫陸偉亮醫生指高危人士對慢性腎病認知不足,應加強公眾教育
立法會議員陳穎欣議員指應在社區加強篩查工作,及早找出慢性疾病的隱形患者
香港西醫工會
香港西醫工會是香港唯一一個為公營及私營醫生提供服務的註冊工會,以維護醫生在僱主僱員關係中的權益。香港西醫工會秉承為醫生提供不同的醫學研討會等延續醫學進修,以維持和確保基層醫生提供最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令香港市民的健康得到提升。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