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資訊一切關於醫療的問題
由於面對發展、心理、社會及生理等各種轉變,大多數精神疾病都會在青年階段病發。新冠疫情爆發,更對青年精神健康構成巨大的挑戰。近十年來,本地及外地亦有錄得青年精神健康倒退的數據。但現時大部分研究並非以隨機抽樣形式進行,以致其研究結果可能出現誤差。
有鑑於此,在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的建議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醫務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委託香港大學團隊於2019至2022年間,首次以流行病學方式隨機進行社區調查「HK-YES研究」,以更深入了解香港青年的精神病盛行率、求助不足率及精神危機的風險因素。
團隊分析參與研究的3340位青年的數據,發現學業是他們的主要壓力來源(42.8%),然後依次為工作或事業(14.4%)以及個人前景(12.5%)。此外,過去一年,青年可能患任何精神病的盛行率是16.6%,當中最普遍的是抑鬱症(13.7%)。不過,可能患任何精神病的青年中,有74.1%現時並沒有接受任何精神科或心理服務。
研究結果的重點是,團隊分析上述具代表性的青年樣本,首次發現精神危機的四大風險領域:1) 家庭空間、2) 個人心態、3) 數碼生活及4) 逆境轉化。這項發現可為未來介入青年精神健康提供清晰的路線圖。
家庭空間
這項領域的風險因素包括家庭精神病歷史、童年逆境、家庭關係欠佳和缺乏私人空間。
精神健康專家應考慮加強家人參與介入措施的角色,為青年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及提升他們家人的讀寫能力,以及提供可讓青年放鬆的「第三空間」。
個人心態
這項領域的風險因素包括神經質性格、自尊和抗逆力低落、偏向孤獨和絕望,以及對未來的展望負面。
介入時可採取正向心理和以強化個人為本的措施,應對青年抗逆力、自尊和孤獨等風險因素。
數碼生活
這項領域的風險因素包括過度使用智能電話和網絡欺凌,而睡眠質素欠佳和吃早餐不定時亦為生活模式相關的風險。
應提倡青年健康及自覺地使用智能電話,而以睡眠為基礎的介入措施亦能有助加強精神健康。
逆境轉化
這項領域的風險因素,除了個人感知的壓力(包括學業壓力)和個人生活上的壓力源頭外,亦包括人口層面的壓力源頭(例如新冠疫情)。過度思考抑鬱症狀和上述壓力源頭可能令精神健康進一步惡化。
認知行為療法和活動等方法,有助針對青年過度思考,鼓勵他們創意思考。我們亦應提倡支援青年以健康的態度(例如運動)管理壓力。
精神健康持份者要應對不確定的時代帶來的挑戰和青年面對的潛在挑戰,當務之急是發展有青年參與,而且對青年友善的服務,以緩解精神疾病、提升青年功能和生活質素為最終目標。
很多風險因素涉及現代生活急速資訊化和智慧轉型,急需了解這些轉化對精神健康的影響及提出健康的適應方向。
(左起: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資深大律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兼包玉星基金教授陳友凱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專職研究員王名彥博士)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