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可使患者出現心悸、頭暈、易累、體能下降、氣促、雙腳水腫、胃口轉差等,嚴重患者的水腫問題更可蔓延至腹部或面部,連平躺時也會感到氣促,即使熟睡也會呼吸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如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一直是醫學界的目標,以往被歸類為正常收縮分率心臟衰竭的患者並無有效的藥物治療,幸而近年發展出新藥物,得以提升這些患者的生活質素。
資訊由梅震宇醫生提供
心臟科專科梅震宇醫生表示,心臟衰竭的成因主要是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受阻,導致養分和氧氣無法經血液有效地供應身體其他重要器官,血液又會滯留心臟,影響血液循環,並積聚過多水分。高危人士包括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曾心肌梗塞的患者,心臟以外的疾病如睡眠窒息症、過度肥胖、嚴重慢性肺部疾病亦可引致心臟衰竭。如未能妥善控制心臟衰竭,將可導致多重器官受損、心律不正、中風,甚至猝死。因此,如出現相關徵狀,患者應盡快求醫。
不同心臟衰竭類型 治療有異
醫生除透過問症了解患者的病徵、病歷、高風險因素外,亦會透過血液檢查、肺部X光檢查、心電圖檢查、心臟超聲波檢查等輔助診斷是否患有心臟衰竭,評估嚴重程度及找出成因。「心臟超聲波檢查得出的左心室射血指數有助醫生分辨患者的心臟衰竭類型,指數低於40%的患者屬於低收縮分率心臟衰竭、40至49%屬中度收縮分率心臟衰竭、高於50%則屬正常收縮分率心臟衰竭,不同類型的心臟衰竭治療各有不同,故分類對安排治療非常重要。」梅醫生說。
治療安排方面,醫生找出病因後,需要作針對性安排,如冠心病患者有需要時需安排通波仔手術、三高患者需好好控制三高及體重等。除此以外,醫生亦需按照患者的心臟衰竭類型安排相應的治療,「針對低收縮分率心臟衰竭的藥物主要有ACEI、ARB、ARNI、MRA、beta受體阻滯劑及SGLT2抑制劑,均有助控制心臟衰竭病情,改善生活質素。至於針對正常收縮分率心臟衰竭,昔日則無有效藥物可作治療,但近年就有大型研究證實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能改善心臟衰竭徵狀、減少入院率及心臟衰竭所致的死亡率,可謂一大突破。ARNI和MRA對部分個別的患者亦有療效。」梅醫生解釋。
梅醫生表示,不同患者的病情各有不同,適用的藥物及治療副作用亦有差異,患者應依從醫生指示用藥及覆診,有疑問時應諮詢主診醫生意見;平日亦應維持低鹽、低糖、低油的均衡飲食習慣、好好控制體重、適量運動等,才能全方位妥善控制病情。由於不少心臟衰竭患者均為長者,梅醫生建議照顧者可多了解心臟衰竭病徵、服藥原因及其副作用,照顧長者就能事半功倍。
個案分享
80多歲的容婆婆(化名)向來獨居,平日自行煮飯、做家務,不過自從因心臟衰竭而出現氣促、雙腳水腫的問題,便開始影響其生活,無法出遠門之餘,做家務也有困難。以往獲處方傳統心臟衰竭藥物ARB及利尿藥的容婆婆,徵狀並未有改善,後來再獲醫生評估發現患有正常收縮分率心臟衰竭,建議轉用SGLT2抑制劑及ARNI藥物控制病情,兩個月後徵狀便慢慢減退,更毋需服食利尿藥,回復昔日的生活質素。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