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資訊

梅震宇醫生 — 膽固醇超標可毫無跡象 定時檢查免危害心腦血管

梅震宇醫生 — 膽固醇超標可毫無跡象 定時檢查免危害心腦血管

來自:專科資訊
發佈日期:clock.png

明明飲食健康,生活檢點,為何膽固醇水平仍不達標?改善日常習慣是控制膽固醇的重要一環,但成效未必足夠—部分人士的膽固醇水平要求較嚴謹,也有人因遺傳或基因變異令膽固醇居高不下,故而難以達標。


梅震宇醫生撰


「壞膽」傷害心腦 水平因人而異

心臟科專科醫生梅震宇醫生解釋,膽固醇可細分為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後者又稱為「壞」膽固醇,是不少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凶。「『壞』膽固醇過高,可在血管壁內積聚並形成粥樣斑塊,隨著時間增長,斑塊愈變愈大,血管則愈收愈窄,導致冠心病和腦血管疾病;斑塊又有隨時撕裂的風險,血栓可能形成並堵塞血管,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和缺血性中風。」


單靠飲食運動未必足夠

要降「壞膽」,市民須從健康生活入手。「飲食方面,可多吃含豐富膳食纖維食物如全穀類、新鮮蔬果,含豐富植物固醇食物如豆類、堅果類;脂肪攝取則以不飽和脂肪為主,避免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運動方面,每星期至少五日進行30至60分鐘中至高強度帶氧運動;市民亦應戒煙、少喝酒。」


梅醫生坦言,部分人士因為遺傳、基因變異或屬於高風險組別,即使平日非常「聽話」,「壞膽」仍未達標,這些人士或需藥物輔助,但他提醒市民,健康生活習慣是改善膽固醇乃至整體健康的基石,不能因為用藥,就放縱生活。


藥物降「壞膽」 減併發症風險

梅醫生指出,常用降膽固醇藥物有三類,針對肝臟製造或腸臟吸收膽固醇的機制,從而降低「壞膽」。「第一類是口服他汀類藥物,通常為一線治療,除了降『壞膽』,也有穩定動脈粥樣斑塊的作用;第二類是口服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第三類是PCSK9抑制劑,屬於生物製劑,須經皮下注射。」如有需要,後兩種藥物可與他汀類藥物一同使用,進一步控制指標。


梅醫生亦指,「壞膽」過高許多時候並無跡象,待出現心腦血管病變時,患者才得悉自己早已超標。他建議,40歲以上人士應定期驗血,若指標異常,或需進一步評估;如近親中有年輕心血管病患者,即男士40歲前或女士50歲前發病,自己也應儘早接受檢查。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