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新聞

近距離閱讀本地訊息

濕疹困擾致壓力大易抑鬱 近半患者有自殺念頭  調查顯示超過5成關注心理健康 病友組織推免費心理輔導服務

濕疹困擾致壓力大易抑鬱 近半患者有自殺念頭 調查顯示超過5成關注心理健康 病友組織推免費心理輔導服務

來自:本地新聞
發佈日期:clock.png

(左至右):濕疹關注組註冊社工黃敏兒女士、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香港過敏協會主席-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濕疹患者翟先生


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每 5 人便有 1 人在不同時期患有濕疹 。很多人以為濕疹不過是皮膚病,沒什麼大不了,吃藥就會好;事實上,濕疹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反覆發病更會令患者的壓力及負面情緒大增,甚至可能產生自殺傾向。濕疹關注組於昨日(9月13日)舉行記者會時公布了由國際皮膚病患者組織聯盟(亞太區)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Dermatology Patient Organizations,簡稱 Global Skin (APRC)) 於2022年8月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本港超過5成濕疹患者關注心理健康,為此亦聯合香港過敏協會為患者提供免費心理輔導服務,鼓勵他們積極面對,重拾人生正軌。


記者會首先邀請濕疹患者翟先生分享他的患病歷程。翟先生現年 27 歲,做地盤工作,約 3 年前因工受傷的傷口引發了濕疹,由初時右手二頭肌的幾點紅疹再慢慢擴散到一堆堆;從手臂延至整隻手再到腳部以至下體,最嚴重時 7 成皮膚都有傷口,大範圍爛肉,又出水又發出臭味,而且從早到晚十分痕癢。這種嚴重情況持續大半年,並不斷反覆,直至現時總算有所好轉。 


Screenshot 2022-09-14 at 12.27.31 PM.png


濕疹極度困擾翟先生,他永遠不會忘記病發時的煎熬。「當時全身都是傷口流膿出血,沖涼時特別痛,冬天可以隔幾日沖凉 1 次,但夏天避無可避,那種刺痛的感覺就像千支針插在心,受刑一樣極難受。」不僅沖涼難受,睡覺時同樣痛苦,因為身體流出的濃水會黏著床舖;加上痕癢到了夜晚更厲害,根本無法入睡。由於長期睡眠不足,翟先生在日間完全沒精神提不起勁。「我有經濟負擔,不能不工作,但夏天病情最嚴重的時候,真的忍受不住要停工。那段時間收入只有原來的 6、7 成,對生活影響很大。」 


工作受影響,日常生活也備受困擾。「要返工都要硬著頭皮出門,搭小巴、地鐵,冬天穿長袖衫褲仍會露出手和頭臉,這些部位都有傷口,我又常抓癢,其他人看到大多退開迴避。」這些人眼光中有嫌棄、有同情、有嘲諷,令翟先生很難受,夏天時他用舒膚帶包住手腳外出,曾經聽到路人在他身後說:「包到木乃伊般還出街。」外人歧視,家人雖表示關心卻不得其法,令翟先生心情更差,甚至曾萌生自殺念頭。「晚晚睡不好,思想開始混亂;加上全身又痕又痛,很害怕可能一世要受折磨。當時幾次有衝動想跳出窗,一了百了,幸好窗口細小攀不出,否則今天你見不到我了。」 

 

翟先生希望透過今次現身說法,告訴大眾對嚴重濕疹患者來說,這個病實在很煎熬,而患者只是希望大家當其正常人般,一句「加油」已能令他們很開心。「很多人對濕疹有誤解,我希望有更多正確訊息可以帶給市民,以至濕疹患者及其照顧者。我認識一班同路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已算較輕,有些病友甚至患病十幾年。病友之間互相扶持很重要,希望他們若有情緒問題,不要看不開做傻事,嘗試跟其他病友傾訴或找專業人士幫忙, 一個個難關很快便過,希望在明天。」 


消除誤解正面對待病症和患者 


在翟先生的分享中有一點說得不錯,大眾需要正確的濕疹訊息,減少誤解才能正面對待這種病症和患者,接著記者會便請來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提出大眾對濕疹常有以下 5 大誤解: 

(一)濕疹引起皮膚潰爛和滲水,會傳播濕疹; 

(二)嬰幼兒患濕疹是由於孕婦/母乳媽媽沒忌口、亂飲食所引起; 

(三)體質弱的人才會有濕疹; 

(四)濕疹患者要戒口; 

(五)濕疹不能斷尾,經常復發很麻煩。 

 

皮膚是人體的天然屏障,陳俊彥醫生指皮膚一旦不能正常運作,致敏原和細菌就有機會入侵身體,令免疫系統產生過敏反應,導致濕疹。 

 

身兼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的陳俊彥醫生,逐一破解 5 大誤解。首先,濕疹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受影響而引致的皮膚病,所以並不會傳染他人;一般人可能將濕疹與具傳染性的癬混淆。癬及濕疹的相似之處為痕癢、泛紅、脫皮、及長期炎症性皮膚增厚等。 但他們的成因各有不同。癬由真菌所感染,是可傳染的,可透過保護個人衛生以作預防。 但濕疹的成因是遺傳及致敏源等引起,同時不具備任何傳染性,所以不用擔心會傳染家人或朋友。 


Screenshot 2022-09-14 at 12.28.52 PM.png

 

其次,嬰幼兒濕疹是無法透過孕婦/母乳媽媽戒口而預防,正確做法是餵哺母乳、孕婦服用益生菌,以及為寶寶做好補濕,均可減低嬰幼兒患濕疹的風險;第三,濕疹成因有先天因素,如父母患有濕疹子女便有較高機會患上濕疹,同時有較大可能出現其他過敏症,如哮喘、鼻敏感等,也有外在及後天因素引發的濕疹,包括刺激物如清潔劑和人造衣料、致敏原如塵蟎和某類食物、環境因素如季節變化等;第四,濕疹患者不宜盲目戒口,例如中國人較傾向戒吃牛肉,但其實並沒科學證據支持,而且過度戒口可能引起營養不良,對子女健康及成長反而造成問題,家長應詢問醫生意見,才戒吃引致敏感的食物;陳醫生建議濕疹患者只需按健康飲食原則 ,例如低糖、小紅肉、少辛辣飲食及避免飲酒/咖啡等便可。 

 

按病情採用不同治療方案 

 

最後,濕疹是免疫系統的一種反應,屬慢性皮膚病,不會完全康復,即俗稱「斷尾」,但患者只要管理好病情,仍有機會長期控制避免發病,令生活回復正常。醫生按濕疹患者病情採用不同治療方案,若屬輕度濕疹,會著重皮膚保濕護理,採用外用治療藥膏包括潤膚膏、非類固醇或類固醇藥膏等 ; 若療效不顯著或病情已踏入中期至嚴重,醫生便會考慮使用口服類固醇、口服免疫抑制劑、口服JAK抑制劑、生物製劑、濕包療法、紫外光燈治療等。如皮膚表面已經有細菌感染,有需要使用口服抗生素作緊急治療。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越來越多新型藥物的出現,好像新式的針劑濕疹生物製劑或口服抑制劑等令治療效果取得突破,尤其是對用傳統藥物未能改善病情的中度至嚴重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濕疹治療方法很多,專科醫生在臨床上會根據發病原因、發病部位、發病時間、主要症狀等來決定治療方案,在選藥的時候一定要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避免胡亂用藥導致更嚴重的不良反應。 

 

濕疹患者抑鬱、焦慮風險高 2 倍以上 

 

翟先生在濕疹煎熬下有過輕生的念頭,記者會便請來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講解濕疹與抑鬱/焦慮症的關係。「痕癢、疼痛等病徵令濕疹患者作息大受影響;加上發病多數是突如其來,而且病情反覆,時好時壞,均令患者感到焦慮、無助、沮喪和孤單。」有研究指出,患濕疹兒童及青少年出現抑鬱、焦慮及行為問題的風險較正常人高 2 至 6 倍;成年患者則高 2.5 至 3 倍 。 


Screenshot 2022-09-14 at 12.30.32 PM.png

 

很多濕疹患者像翟先生般,備受痕癢、睡眠不足、精神不振令工作/讀書表現欠佳等困擾;加上外觀難看被人歧視,以至被同學/同事排擠,令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上升,進而引致濕疹復發/惡化,形成惡性循環,尤其對兒童患者影響深遠。根據一項研究,5 成以上兒童濕疹患者感到不開心或抑鬱 ,其照顧者亦有逾 6 成因照顧患者而睡眠受影響 ;至於成人濕疹患者,亦有研究顯示其抑鬱程度與癌症患者差不多;焦慮程度更高於中風或糖尿病患者 。多達 44% 濕疹患者曾有輕生念頭;36% 更有可能曾經自殺 。 

 

身兼香港大學名譽臨床副教授(兒科)及香港過敏協會主席的何醫生建議濕疹患者保持平常心,不要過度聚焦皮膚問題,可多與「同路人」聯繫分享,互相支持,另外多做適量運動強健體魄兼減壓,休息充足避免熬夜;加上家人多體諒、多鼓勵,適時提出實用建議,均有助患者平靜心情,改善病情。  

 

濕疹治療目標:生理及心理同樣重要 

 

醫生可解決病人的生理問題,但心理問題亦不可忽視,濕疹關注组註冊社工黃敏兒緊接著何學工醫生,公佈由國際皮膚病患者組織聯盟(亞太區)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Dermatology Patient Organizations,簡稱 Global Skin (APRC)) 發起 ,澳洲濕疹協會 (Eczema Association Australia) 、韓國病人組織 (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Association - SADA ) 及香港組代表濕疹關注组參與於2022年8月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以了解濕疹患者所面對的治療挑戰,亞太區共330人完成問卷,當中116人為香港患者。 


Screenshot 2022-09-14 at 12.31.25 PM.png

 

在治療濕疹的三大挑戰方面,香港患者中有72%的受訪者認為濕疹治療和藥物的經濟負擔高昂;66%的受訪者認為治療無效;34%的受訪者認為等候治療時間長。在首三個濕疹治療目標中,72%的受訪者希望能夠快速減少痕癢及灼熱感;53%的受訪者希望能夠改善睡眠及心理健康狀態;而52%的受訪者希望皮膚完全復常。 

 

與醫生一起做出治療決定的療效就越高 

 

在濕疹患者與醫生的溝通方面,調查顯示,與醫生溝通及商討治療目標並分享治療決策的患者對治療有更高的滿意度,當中,37% 的受訪者定期與醫生就治療目標進行溝通;41% 的受訪者會跟醫生一起作出治療決定。無論在韓國、香港和澳洲的調查結果中也發現,與醫生就治療目標進行的交流越頻繁,他們與醫生一起做出治療決定的療效就越高。 

 

正視及改善濕疹患者的心理問題 

 

綜合調查結果,可見濕疹患者最關注的問題為經濟負擔、透過治療減輕濕疹症狀、改善及心理健康狀態。濕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病,會影響患者心理和情緒健康 ; 而情緒壓力、焦慮等或會誘發濕疹,造成惡性循環。事實上,過去曾發生因受到濕疹困擾而導致的悲劇。黃敏兒更強調,尤其在疫情期間,患者因保持社交距離而減少了與他人見面或覆診的機會,從而減少社會、醫護及朋輩之間的支援,令情況更加嚴重。 

 

病友組織推免費心理輔導服務 

 

有見及此,濕疹關注組及香港過敏協會推出濕疹患者免費心理輔導服務,為有需要的濕疹患者及照顧者提供專業心理及支援服務,可即時協助他們舒緩情緒困擾及減輕壓力,讓其心靈上獲得適切的支援、安慰和釋懷,避免悲劇發生。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