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

為您資訊一切關於醫療的問題

香港原來有個肥胖學會 調查顯示36%港人疫情後體重上升一成 學會建議對肥胖症抱正確觀念

香港原來有個肥胖學會 調查顯示36%港人疫情後體重上升一成 學會建議對肥胖症抱正確觀念

來自:醫療資訊 - 醫療資訊
發佈日期:clock.png

第5波疫情雖已緩和,但持續抗疫多月,累積的不只是疲勞,更可能是身上贅肉及脂肪。香港肥胖學會最新調查發現,第5波疫情下,3成6港人的體重較疫情前增加1成。近半港人表示趁疫情未再爆發,多外出用餐;4成稱久未運動提不起勁重拾運動習慣,令控制體重更困難。調查亦發現,7成港人曾經減肥,平均減肥5次但反彈4次。最新研究顯示,生存機制令減肥時食慾增加而新陳代謝減慢,非個人所能控制;學會建議港人「症」視肥胖,別再歸咎於肥胖症患者。肥胖症患者應於共病出現前,尋求醫療團隊協助,從生活習慣,以至藥物治療等多方面治療肥胖。 


第5波疫情36%港人增磅1成 

為了解第5波疫情對港人體重控制的影響,香港肥胖學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於今年5月27日 - 6月6日進行網上調查,訪問559名18歲或以上港人。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袁美欣醫生(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公佈調查結果,發現3成6港人的體重較疫情前 (2019年底)增加,平均增幅達1成。肥胖人士疫下增磅比率遠高於體重指標(BMI)正常人士(BMI 18.5 – 22.9:25%人增磅;BMI 23 – 24.9:36%人增磅;BMI 25或以上:53%人增磅) 。 


第5波疫情較前4波少外出、少運動、壓力大及多叫外賣 

37%港人在第5波疫情期間運動量減少,其中90%因減少外出以避免感染、87%表示運動時要戴口罩不舒服,81%因運動設施關閉而減少運動。 相對第1至4波疫情,港人在第5波疫情中較少外出(39%)、較少運動(30%)、壓力較大(28%)及較常叫外賣(22%)。隨著第5波疫情緩和,社交距離措施放寬,44%港人表示趁著疫情未再爆發,把握機會多外出用餐。另外,38%港人指由於久未運動,提不起勁重拾運動習慣。 


平均5次減肥4次反彈 逾7成「自食其力」不求醫 

調查指出,71%港人曾試過減肥,當中91%表示從飲食著手,其次是做運動(87%)及服用減肥藥或減肥產品(34%)。 港人減肥傾向「自食其力」,83%認為減肥應靠個人努力、70%覺得減肥不應使用減肥藥、63%認為只要健康飲食及多運動就能夠成功減肥。78%曾減肥港人從沒有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74%曾服用減肥藥或減肥產品的被訪者全部藥物或產品均不是由醫生所處方。 港人在減肥上更可謂是屢敗屢戰,曾減肥的港人平均減肥次5次,當中51%表示減肥後體重很快反彈,平均反彈4次。53%曾減肥的港人表示曾做運動也不能減磅、42%指進食很少食物也會增磅、36%認為減肥時變得更渴望進食,如即使不肚餓亦很想進食。 


「生存機制」令減肥難 維持更難 

雖然運動和控制飲食可減輕體重,然而,不同研究均顯示「生存機制」令減肥變得極不容易。當一個人試圖減肥,身體為免因卡路里攝取減少致死,荷爾蒙會迅速發生變化,增加食欲、減慢新陳代謝及減少卡路里燃燒。即使跟以往攝取相同卡路里,亦會增磅,做成「飲水都肥」的錯覺。 雖然肥胖受「生存機制」影響,惟本港肥胖歧視情況甚為嚴重,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肥胖人士較大機會懶做運動(67%)、經常暴飲暴食(62%)、缺乏意志力(52%)及自制能力差(50%)。事實上,減肥不應靠個人單打獨鬥,醫療團隊在肥胖治療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不同專科醫生、註冊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及運動專家等,透過緊密合作,為肥胖症患者訂立適合個人生活及喜好、有效、可持續的治療建議,才可有效減肥且不反彈。 


藥物治療:模擬體內GLP-1荷爾蒙 減少飢餓感及增加飽腹感 

藥物治療適用於改變生活模式後仍未能達至減肥目標的患者。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核減肥藥物包括促進代謝、抑制食慾的芬特明(Phentermine)、鹽酸納曲酮及鹽酸安非他酮(Naltrexone & bupropion)、抑制脂肪酵素以減少脂肪吸收的奧利司他(Orlistat)、模擬體內GLP-1荷爾蒙的利拉魯肽(Liraglutide)及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等。 當中利拉魯肽通過模擬體內GLP-1荷爾蒙,延緩食物從胃排出以及促進胰島素分泌,減少飢餓感及增加飽腹感。利拉魯肽已獲香港衞生署、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及歐洲藥物管理局(EMA)批核,用於成人肥胖患者作為低熱量飲食和體能活動的輔助用藥。 若藥物治療未能達至減重目標,醫生或會建議接受減肥手術,如縮胃手術及胃繞道手術等。 


香港肥胖學會籲「症」視肥胖 於共病出現前處理肥胖症 

香港肥胖學會現任主席徐俊苗醫生 (外科專科)指出,大眾過往大多只著眼於肥胖症的共病,如糖尿病、心臟病等,對肥胖症的認知及相關的支援仍有待提升。 學會建議大眾及醫學界應對肥胖症抱持正確觀念,別再歸咎於肥胖症患者。患者應於共病出現前著手處理肥胖症,不應單靠個人面對,適時尋求專療團隊協助。醫療團隊為肥胖症患者訂立個人化的肥胖治療建議,維持健康體重及減低出現共病(如糖尿病、心臟病)風險。 此外,應加強教育兒童及家長了解肥胖症的深遠影響;建議家長應從小為兒童控制體重,避免過重或肥胖。 


#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健康資訊

------------------------------------
歡迎讀者分享健康資訊、留言及分享貼文,下載iMeddy App

Android: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imeddy.client&hl=en_US&gl=US

IOS: apps.apple.com/hk/app/imeddy/id150787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