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新聞

近距離閱讀本地訊息

疫情下工作壓力爆煲 逾8成護士出現偏頭痛及精神壓力  醫生籲莫忽視偏頭痛 預防勝於治療

疫情下工作壓力爆煲 逾8成護士出現偏頭痛及精神壓力 醫生籲莫忽視偏頭痛 預防勝於治療

來自:本地新聞
發佈日期:clock.png

(主圖左起):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醫生、偏頭痛患者及註冊護士何姑娘、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及註冊護士吳姑娘。


今天(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其紀念的近代護理創始人南丁格爾固然偉大可敬,而在這幾年新冠疫情下默默耕耘、敬業樂業的香港醫護人員,同樣值得我們致敬。前線醫護人員一方面盡心盡力服務病患者;另一方面要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無論身心都極其疲憊,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最常見之一便是偏頭痛。 


香港醫護聯盟聯同護士學校校友會,於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了解護士們在疫情下面對的工作壓力,以及出現偏頭痛及各種精神壓力徵兆的情況,並在今天舉行記者會公佈調查結果。 


逾8成受訪護士出現偏頭痛徵狀 

記者會首先由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註冊護士吳姑娘解說問卷查內容及結果。該調查訪問了234名護士,86%受訪者為女性;14%男性。其中4成半為36至55歲,有5成半過往1年有輪班工作。7成受訪者工作地點為公立醫院;其餘為非牟利機構 (12%)及私營機構 (12%)。 


自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87%受訪護士工作量有所增加,其中3成護士工作量增加一倍或以上,感到的緊張、不安和壓力程度,平均達到7分(1分為極輕微;10分為極嚴重),響起壓力爆煲的警號。精神壓力及偏頭痛是較顯著的問題,逾8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 (50%)、感到煩躁或憤怒 (44%)、失眠或難以成眠 (41%)、偏頭痛 (33%)、胃痛及消化不良 (26%)等。 


部分受訪者更出現偏頭痛嚴重病徵,包括因頭痛而減少體能活動或影響思考 (49%)、頭痛通常持續多於4小時 (21%)、有頻密或劇烈的頭痛 (13%)、頭痛時通常感到嘔心 (12%),以及頭痛期間感到畏光或畏聲 (6%)。當出現以上病徵,4成受訪者會自行服用止痛藥;3成受訪者會停止活動及先休息,讓痛楚自行緩慢減退;只有10%受訪者會向西醫求診。 


DSC04490.JPG


近100萬港人患偏頭痛 

調查結果公佈後,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醫生接著講解偏頭痛的成因、病徵和預防性治療方法。偏頭痛是全球常見疾病的第三位1,區頴芝醫生表示,據統計偏頭痛全球患病率約15%,約有10億患者,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至3倍,其中以35至39歲人士患病率最高2。本港的偏頭痛患病率約12.5%,推算有近100萬港人患偏頭痛,發病年齡中位數為25歲3。「偏頭痛在港十分普遍,給患者造成各方面的影響。有研究顯示,32.7%偏頭痛患者認為事業受到影響;親子關係受影響的佔38.6%;伴侶關係則佔約49%4,從而引致的經濟損失,其中醫療開支佔17%;83%為生產力受損5。」


「降鈣素相關基因肽」CGRP為頭痛主因 醫護人員患偏頭痛的風險較高 

區頴芝醫生指出,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受刺激下釋放神經傳導物質「降鈣素相關基因肽」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會引起頭部血管擴張而造成頭痛,而偏頭痛的特徵是反覆發作、中等至嚴重程度的頭痛、維持數小時至數日、通常單側(但非必定)、搏動式頭痛、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亦會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或怕吵。 


偏頭痛發作一般分4個階段,包括前驅期、預兆期、頭痛期和恢復期。前驅期患者感到疲倦、憂鬱、忟憎、頸梗,以及會反覆打呵欠,並對光和聲音敏感;預兆期部分患者視力會受到干擾,例如看到閃光、散光、視力模糊或「之」字形線條,部分或會感到嘴部周圍或手臂麻木刺痛、說話困難,甚至手臂、小腿軟弱無力;隨後就是頭痛期;頭痛結束後的恢復期,患者仍會感到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和情緒低落。由此可見,無論哪個階段,偏頭痛均會給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的痛苦,以至影響生活、社交和工作。 


至今偏頭痛的成因尚未有確切結論,估計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結合造成,經期、壓力、睡眠過多或不足、暴露在強光下、強烈的氣味、天氣變化和脫水等,均有可能誘發偏頭痛;部分食物亦可能誘發偏頭痛,例如芝士、酒精、巧克力、味精及加工醃製食品。根據台灣一項研究,相比一般職業,醫護人員患偏頭痛的風險較高6。 


IMG_3245.jpg


急性治療偏頭痛藥物易出現過度用藥 

「治療偏頭痛可用急性舒緩藥(止痛藥)和預防性藥物,前者有撲熱息痛 (Paracetamol)、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鴉片類藥物 (Opioids)、麥角胺 (Ergotamine)和曲坦類藥物 (Triptan),有機會出現過度使用藥物頭痛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MOH),引致惡性循環。」 


區頴芝醫生繼稱若偏頭痛影響生活質素、每月發作次數頻密、急性治療的效用有限,以及有過度使用急性治療的風險或因副作用而無法適應的患者,則最好使用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嚴重度、和持續時間。一般在3個月治療後,一半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可下降50%。 


傳統預防偏頭痛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 (Beta-blocker),抗憂鬱劑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鈣離子阻斷劑 (Calcium-channel blocker),抗癲癇劑 (Antiepileptic drug)。肉毒杆菌 (Botulinum Toxin)。不過,區頴芝醫生指這些偏頭痛傳統預防性藥物的依從性通常很低,多數因為患者覺得效力不大及副作用較多。 


新一代預防性藥物抗CGRP單株抗體有效降低偏頭痛發作日數 

「幸好藥物不斷改良,針對偏頭痛發病機制而研發的新一代預防性藥物抗CGRP單株抗體 (Anti-CGRP monoclonal antibody),只須一個月或三個月一次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副作用較少,而且經過5年臨床試驗,證實有效降低每月平均偏頭痛發作日數,較能被患者認同,提高藥物依從性,真正做到預防勝於治療。」


患者分享經歷 用藥後回復正常生活 

記者會最後請來患有偏頭痛的在職護士何姑娘,分享患病經歷。 


何姑娘在公立醫院工作了8年,一直需要輪班工作。入行後約3年,她開始出現偏頭痛,隨著工作壓力愈大、輪班情況愈頻密,尤其疫情下偏頭痛愈來愈嚴重。最初她服食止痛藥止頭痛,惟治標不治本,病情漸漸影響工作及家庭。「大半年前偏頭痛發作得更頻密時間更長,最嚴重時一星期會出現三、四日偏頭痛。估計原因是疫情下工作量加倍;加上生產後要照顧BB,無論工作及家庭壓力均面臨崩潰邊緣。偏頭痛令我很難集中精神,又會感到暈眩不舒服,當時真怕工作時出錯,偏偏我的工作是不容許犯錯的。」不止工作受影響,何姑娘回家後仍繼續受偏頭痛煎熬,甚至要整日臥床休息,完全沒心力照顧家庭和小朋友。 


後來何姑娘知道有偏頭痛預防藥物,決定一試。「每月打一針,打了一、兩次就少了發作,而且痛的程度亦大大減低。持續打針6個月,病情大為好轉;加上換了工作環境,不用輪班工作,現時工作時可以集中精神,回到家中亦有精力負上媽媽與妻子的責任,同時照顧家庭及小朋友,還多了很多親子時間。終於回復正常生活,我現在心情愉快得多了。」 


何姑娘深深體會護士這份工作壓力巨大;加上疫情肆虐,令前線醫護人員工作爆煲。「雖然我不是直接在前線工作,但知道很多同行都面對前所未見的工作壓力。所以在今天的國際護士節我出來分享,為同行打打氣。」 


何姑娘更希望提醒大家,除了在這段疫情期間緊守崗位、努力工作外,亦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預防勝於治療,必須警惕工作壓力帶來的身體警號,如有問題立即正視及處理,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DSC04584.JPG


資料來源: 

1. https://www.novartis.com/diseases/migraine 

2. Ashina M, Katsarava Z, Do TP, et al. Migraine: epidemiology and systems of care. Lancet. 2021;397(10283):1485-1495. 

3. Cheung RT. Prevalence of migraine, tension-type headache, and other headaches in Hong Kong. Headache. 2000;40(6):473-479. 

4. Ashina M, Katsarava Z, Do TP, et al. Migraine: epidemiology and systems of care. Lancet. 2021;397(10283):1485-1495. 

5. Ong JJY, Patnaik D, Chan YC, Simon O, Finkelstein EA. Economic burden of migraine in Singapore. Cephalalgia Reports. January 2020. 

6. Kuo WY, Huang CC, Weng SF, et al. Higher migraine risk in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han in general populatio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Taiwan. J Headache Pain.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