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百科

科普醫學百科

【醫療百科】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

【醫療百科】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

來自:醫療百科 - 醫療百科
發佈日期:clock.png

1.病原體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舊稱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性出血熱)是由感染屬於絲狀病毒科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所致,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平均病死率約為50%。在以往疫情中出現的病死率從25%90%不等。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於1976年在南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首次出現,由於疫情發生在後者的埃博拉(伊波拉)河附近的一處村莊,該病由此得名。自那時起,該病一直出現零星個案。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確診個案曾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加蓬、南蘇丹、科特迪瓦、烏干達和剛果。

 

於2014年3月開始在西非地區出現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疫情,是自1976年首次發現埃博拉(伊波拉)病毒以來發生的最大規模的疫情,受影響的國家主要為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埃博拉(伊波拉)病毒在西非地區的疫情到20161月大致完結,但該地區仍有出現新的零星感染個案。

 

2.病徵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是一種嚴重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其特徵包括突發性發燒、極度虛弱、肌肉疼痛、頭痛和咽喉痛。隨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皮疹、腎臟和肝臟功能受損,在某些情況下更會出現內出血和外出血。

 

3.傳播途徑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是通過密切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而傳到人類。部分果蝠屬於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的自然宿主。非洲曾有檔案記載,患者通過處理在熱帶雨林中受感染或死去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豬而染病。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隨後通過人際間傳播而在社區加以蔓延,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接觸(通過破損皮膚或黏膜)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以及間接接觸受到這類體液污染的環境。

 

只要人類的血液和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即可傳播疾病。在殮葬儀式上,哀悼者直接接觸死者屍體也可傳播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在受影響國家工作的醫護人員,在沒有嚴格遵守感染控制預防措施的情況下與病人密切接觸時,常意外感染疾病。病人的樣本具有生物危害風險,故只有在適當的生物防護條件下才可進行檢測。

 

雖然罕見,但曾經有經性接觸傳播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個案出現。基於現有科學證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曾感染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患者及其性伴侶於病發後的12個月內,都應進行安全性行為,包括正確及恆常使用安全套,除非其精液已連續兩次被檢測不含埃博拉(伊波拉)病毒。


4.潛伏期

 

潛伏期為2至21天。

 

5.治理方法

 

暫時沒有證明有效的治療方法。

 

患者應在隔離設施內接受治療以防止疾病傳播。嚴重病人需要接受深切治療。病人往往出現脫水,需要服用含有電解質的口服補充液或進行靜脈注射。

 

醫護人員必需使用個人保護裝備及實施嚴格控制感染措施方可為懷疑患者進行治療。

 

6.預防方法

 

暫時沒有認可預防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疫苗。但2015年由世界衞生組織牽頭進行的一項大型臨牀試驗顯示,一種名為rVSV-ZEBOV的疫苗能有效預防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的感染。

 

要預防感染,遊客必須要注意以下數點:


a.注重個人和環境衞生;在接觸眼、鼻及口前切記先以梘液或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

b.避免密切接觸發燒人士或病人,並避免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可能接觸過患者血液或體液的物品

c.避免接觸動物

d.食物須徹底煮熟才可進食


#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健康資訊

------------------------------------
歡迎讀者分享健康資訊、留言及分享貼文,下載iMeddy App

Android: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imeddy.client&hl=en_US&gl=US

IOS: apps.apple.com/hk/app/imeddy/id150787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