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疼痛、紅腫及發熱,甚至出現晨僵及活動受阻,這些均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能需面對的情況,有患者更擔心運動會導致關節出現疼痛,因此而避免做運動。風濕科專科醫生陳柏滔指出,「選擇合適運動有助紓緩痛感,尤其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運動可助患者保護心臟。」
不少人誤以為進入冬天,溫度與濕度改變會令關節疼痛更為嚴重,然而這只因溫度與濕度影響患者情緒,以致痛楚敏感度提高,而非關節發炎情況轉壞。陳柏滔解釋,「當患有炎症及痛症,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症等,患者對痛楚的感覺可受環境因素影響,雖透過檢查不會發現發炎指數上升,但情緒差可導致痛感較為明顯。」而運動則可改善情緒,從而減輕痛楚。
運動助維持狀態
適量運動可以強化肌肉並紓緩關節負荷,但患者應避免撞擊性、負重類及高強度活動,如拳擊等,以免傷及關節。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致肌肉萎縮,患者未必有足夠的肌力去玩海上直立板、衝浪及行山等熱門運動,建議患者可做伸展運動、慢跑及游泳等溫和運動以維持身體狀態,亦可減低患心血管疾病及因身體過重而增加關節負擔的風險。
適時治療可緩解
雖目前未有治療可令類風濕性關節炎斷尾,但適時治療可達至緩解,大大減低關節變形及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視乎嚴重程度,病情較輕者可先使用消炎止痛藥及傳統抗風濕藥,如甲氨喋呤及羥氯喹等延緩病情和減輕炎症。
如病情較嚴重或副作用影響患者生活,醫生亦可處方針對性治療如生物製劑及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等。生物製劑可針對特定發炎因子,雖有較少副作用,惟部分傳統生物製劑長久使用或出現抗藥性,且部分需由醫療人士定期注射。而新一代口服標靶藥則針對性地抑制JAK酵素酶,可阻止發炎訊息傳導。患者每日服用一次,相對地較方便,發炎指數較快回復正常水平,使炎症得到控制。
日常護理同樣重要
雖藥物可助類風濕性關節炎達至緩解,陳柏滔表示,「恰當的日常護理亦有助紓緩病情,宜雙管齊下。患者可按需要接受物理治療,如關節回復平常狀態,亦可建立運動習慣以防肌肉萎縮。」每位患者情況亦有別,如有疑慮應諮詢醫生,共同制訂治療計劃。
天氣轉冷或間接使痛楚敏感度提高,令患者以為情況轉差。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