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資訊

夏威醫生 — 大腸瘜肉可演變成癌症 定期腸胃鏡檢查助預防

夏威醫生 — 大腸瘜肉可演變成癌症 定期腸胃鏡檢查助預防

來自:專科資訊
發佈日期:clock.png

現時大腸癌在香港的癌症排行頭三位,大腸癌的病發年輕化,50歲宜接受腸胃鏡檢查,到底腸胃鏡有多大幫助呢?早前有網台請來外科專科醫生夏威醫生,解答有關大腸癌及照腸胃鏡的相關問題。


主持:胃癌一定要照胃鏡和腸鏡。大腸癌或胃癌都會照腸胃鏡。兩樣是有關連,怎樣會形成大腸癌和胃癌這兩種病呢?


夏醫生:我們會說腸胃,其實即是消化道。消化道的結構,表面有黏膜層,不停有新陳代謝、不斷修復,然後又會生新的出來。過程中牽涉到細胞的繁殖和分裂,每一次分裂時也有機會出現錯誤,叫做基因突變。癌症的形成就是一連串基因突變,所謂失控,所以癌症一般定義是生長失控,控制不到的,生的很快很多,擴散後影響到器官。


剛才說的腸胃,因為特別快輪替而叫新陳代謝,所以機會率自然高很多。其實腸癌和胃癌有少許分別的,腸癌在東方人社會的病發率較高和年輕。醫學上發現這是因為飲食,飲食上缺少新鮮蔬菜、維他命和太多肉類,影響到腸的運作,繼而牽涉到瘜肉的產生。我們知道由腸的瘜肉變成癌症差不多十年,早期沒什麼病徵的,所以第一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令病發率高了,二來因為病徵不明顯,比較遲發覺,繼而發覺後已經擴散,治療效果便不太好,於是腫瘤病發變高,死亡率也高 ,所謂癌症殺手。



主持:剛才你說年輕化。一直聽說五十歲後要檢查,做腸胃鏡。假設本來是五十歲患病機會大,你所說的年輕化是五十歲以下病發多了,還是更年輕? 所以大家才警覺說年輕化,可能說只是二十至三十歲可以沒事,還是已經要留意?


夏醫生:年輕化是指病發的年齡層下降及有增加情況。我個人經驗遇過一位二十七歲,是一位護士。她是有病徵才發覺,那時已是後期,所以這便是年輕化。雖然大部份病人不是太年輕,可以說算是幸運,病發時已是五、六十歲,甚至七、八十歲。但剛才說病變的過程其實很早開始,這牽涉到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所以有個概念是篩查性的腸鏡。

 

你剛才說五十歲,其實在西方社會開始了許久,因為腸癌在西方社會很早已發現重要性。慢慢這幾年,政府也推行腸癌的篩查計劃,篩查的意思是在病徵未出現時做檢查,這概念應用在腸癌上亦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知道腫瘤由良性瘜肉發展而成,良性瘜肉如果及早發現,將它移除就像將炸彈拆下,不會繼續惡化,這個意義重要過及早診斷癌症,因為診斷癌症,無論怎樣醫治也有機會復發。如果良性瘜肉,將來有機會變癌症,將它移走便再沒風險,所以這會差很遠。



主持:移除瘜肉便要到這裏,是高清4K照腸胃鏡。這個腸胃鏡對於大腸、胃的癌症有多重要呢? 它的重要性有多少?


夏醫生:在診斷方面非常重要,因為剛才也說病徵不太明顯,無論是腸癌,甚至腸瘜肉根本沒病徵。胃癌也同樣,早期病徵不明顯,所以如果要看腸內細微變化,例如:很小的瘜肉是黃豆的尺寸,甚至綠豆的尺寸,再小一點芝麻般,你根本不會見到,任何掃描也不足以看到的,但內窺鏡可以直接看到腸內。進一步除了診斷效果,還有治療效果,治療效果是可以移除。



主持:百分比或比例上是十個人來檢查會有多少人有瘜肉?是很普遍,還是因何事而有瘜肉?


夏醫生:我引用大約六、七年前的數據,做了這個區域病人統計。有需要照腸鏡的病人中,四十歲以上大概有百分之十的人有瘜肉,五十歲以上便有百分之十幾至二十左右。



主持:我想問有一個人,例如像我這樣。可以突然來照腸鏡,還是要醫生建議轉介?


夏醫生:最基本當然要找一位醫生,要先了解你本身有沒有病徵、身體狀況如何,要看第一你需不需要照腸鏡。第二是你照腸鏡是否安全,有沒有其他毛病,例如你止血功能差的話,我們便要準備更多。當然要視乎你身體狀況有什麼需要,有些就算沒病徵,而且很年輕,也要看他的家族病歷。因為有些腸癌具遺傳性的,便要了解家族病例才判斷,需不需要照,什麼時候照或是有什麼準備。



主持:之前一直有人叫我照腸鏡胃鏡。但我有很多擔心和未知,鼓起勇氣照之後,發覺整件事比想象中簡單。腸癌胃癌這些普遍的,檢查是值得鼓勵的。


夏醫生:沒錯,根據國際醫學界的共識,五十歲後的成年人,有沒有病徵也建議照一次腸鏡。如果完全沒瘜肉,那便可以十年後才再照,因為剛才說大部份癌症由瘜肉演變,演變需要十年時間。當然有些例外,如家族遺傳、高危病人等便要盡早開始。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