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資訊一切關於醫療的問題
女性從懷孕開始,根據統計約有20-40%的孕婦曾經歷懷孕期間的出血症狀,然而這也造成了多數準父母及其家屬緊張、焦慮的主因之一。婦產科醫師也提醒,懷孕的過程中出現的「少量、點狀、顏色較深」的出血情狀都屬正常,不需太過緊張,若出現這些情形立即就醫,都能得到完善協助。
在臨床上的依據可將懷孕期間的出血區分為「懷孕早期出血」及「懷孕中後期出血」
一、 懷孕早期出血
早期指的是從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開始懷孕三個月的「第一產程」,而造成出血的情形臨床上的疾病診斷有以下:
▲先兆性流產:通常是因懷孕早期胎盤尚未完全形成前,胚胎著床還不穩定導致的出血,在超音波下看見胚胎囊完整,且出血量成少量咖啡色的點狀出血,會建議孕婦多休息、少提重物、服用黃體素的安胎藥物並配合門診追蹤,仍有一半以上機率能繼續妊娠。。
▲流產:出血量持續增加且伴隨子宮收縮、排出胚胎組織,且在超音波下也已看不見胚胎囊。
▲子宮外孕:定義為「受精卵著床於子宮以外的地方」,發生率約為1%,好發於高齡產婦,其中95%的子宮外孕發生於輸卵管壺腹部。抽血可發現β-Hcg每隔2天以倍數成長且在超音波下也無法在子宮內看見胚胎囊的蹤影。此種情形會導致孕婦難以忍受之疼痛及大出血,嚴重會休克,若有此種狀況發生應及早手術處置。
▲葡萄胎: 葡萄胎亦稱水泡狀胎塊是指妊娠後因染色體異常導致胎盤絨毛滋養細胞異常增生,終末絨毛轉變成水泡,水泡間相連成串,形如葡萄得名。此種情況在超音波檢查下只看得到許多空泡狀組織但不見胚胎發育。一旦診斷為葡萄胎,則必須立即中止懷孕。
▲子宮頸息肉、糜爛或是子宮頸病變:通常出現粉紅色少量出血,與感染最為相關。
二、 懷孕中後期出血
中後期指的是從懷孕第四個月到生產的「第二產程」,與早期出血相比機率較低,但危險性較高。而造成出血的情形臨床上的疾病診斷有以下:
▲早產:宮縮情形每天不定時收縮幾秒鐘都屬正常情形,若出現產兆,如:破水、見紅及越來越頻繁的子宮收縮則應立即就醫。
▲ 前置胎盤:此發生機率為1/200,原因是胎盤發展時附著於靠近子宮頸口,隨著周數增加子宮的伸展變大導致無法伸展的胎盤附著處剝離引起出血,此情形的孕婦因屬高風險妊娠,平時應多休息、避免劇烈碰撞及搬重物增加腹壓。
▲ 胎盤早期剝離:正常情形應是在胎兒產出後才完全剝離,「早期剝離」意指在胎兒未出生前就已從子宮內部分或完全剝離,主要症狀為大量出血及腹痛,雖發生率低但嚴重的併發症可能導致影響孕婦與胎兒的生命。此種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齡產婦、多胞胎、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胎兒臍帶過短等。
▲子宮破裂
懷孕期間的出血難免造成產婦與家人的緊張焦慮,其實及早發現並透過醫師的適當處理,大部分的孕婦仍可穩定至足月生產且胎兒不受出血之影響。醫師也提醒,只要發生「孕期出血」情形不可輕忽,應立即回診做處理。孕婦平時應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心情愉悅,並注意平時的營養攝取,定期產檢也可以及時評估產婦及胎兒的狀況,在產檢過程中也能及早預防與處理。
SOURCE:
1. 莊宗憲(2013),懷孕期出血之評估,當代醫學,40(5):377-380
2. 圖一取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lar_pregnancy#/media/File:Molar_pregnancy.jpg